WTT澳门冠军赛国乒斩获两冠 孙颖莎、王楚钦夺魁******
中新网北京10月23日电(刘星晨)23日,2022年世界乒乓球职业大联盟(WTT)冠军赛澳门站比赛落幕。在女单和男单决赛中,孙颖莎和王楚钦分别击败队友陈幸同、樊振东,揽下冠军。
决赛前,一则#国乒提前包揽男女单打冠亚军#话题词条阅读量突破六千万。看得出,在赛事密集的十月,球迷们对于国乒选手们的表现很是关注。
图片来源:微博截图用成绩说话的两位冠军
在球迷们眼中,孙颖莎和王楚钦早已是“年轻有为”的代名词。
女单决赛中,孙颖莎、陈幸同很快进入状态。孙颖莎在关键分把握上更胜一筹,先下一局。次局比赛,孙颖莎加快进攻速度建立领先优势,以11:8再赢一局。第三局比赛,陈幸同攻击孙颖莎反手奏效,扳回一城。第四局比赛,陈幸同在多拍相持中失误偏多,孙颖莎11:6获胜。第五局比赛决胜时刻,孙颖莎连续进攻得手,以12:10夺冠。
图片来源: WTT世界乒联官方微博随后的男单决赛,樊振东开局失误偏多,王楚钦抓住机会一举拉开比分,以11:5先声夺人。次局局末,樊振东连续攻击王楚钦反手得手,扳回一城。第三局,王楚钦正手持续发力,以12:10取胜。第四局,樊振东局末频繁利用正反手调动对手,扳平比分。第五局,樊振东在多拍回合中失误开始增多,以1:11落败。决胜局中,王楚钦开局取得4:0领先。此后,他的正手进攻得到发挥,拿下比赛胜利。
图片来源:WTT世界乒联官方微博本次WTT澳门冠军赛,王楚钦和孙颖莎展现了各自统治力。1/4决赛中,王楚钦战胜老将马龙,拼下一场艰难的胜利。半决赛面对瑞典名将莫雷加德,王楚钦在胶着局势中,对球的处理更加得当,战胜对手成功晋级决赛。
女单赛场,孙颖莎的对手实力同样强劲,而她也展现了自己的“大心脏”。半决赛面对法国球员袁嘉楠时,孙颖莎快速应变,适应了对手高抛发球后,牢牢掌握了比赛节奏。要知道,袁嘉楠此次比赛表现出色,接连战胜王曼昱、石川佳纯等名将。
决赛赛后,孙颖莎肯定了自己和队友的表现,并直言希望将出色状态延续到下一站比赛。
图片来源:WTT世界乒联官方微博“爆冷”背后需敲响警钟
相较斩获两冠,本次澳门冠军赛上中国选手遭遇的几次“爆冷”令人更感意外,同时也为国乒“梦之队”敲响了警钟。
在女单1/16决赛中,王曼昱2:3不敌袁嘉楠,遗憾止步首轮。面对37岁的华裔老将,王曼昱多次在领先时被对手追平。看过比赛的球迷不难发现,王曼昱状态并非最佳,不断出现失误后导致心态发生变化。成都世乒赛上,王曼昱曾在女团决赛中击败日本名将伊藤美诚,是中国队斩获冠军的功臣。于她以及国乒选手而言,如何能够在密集赛程中持续保持良好竞技状态,是未来需要去考虑的问题。
图为梁靖崑在比赛中。图片来源:WTT世界乒联官方微博而包括陈梦、梁靖崑等国乒选手同样遭遇“爆冷”出局。对阵名气并不算大的罗马尼亚选手斯佐科斯,世界排名第二的陈梦在比赛中稍显沉闷,决胜局中以11:13落败,止步八强;面对法国新星勒布伦时,梁靖崑手握赛点时没能把握住机会,被对手逆转取胜。翻看过往历史,如何能在“外战”中提升稳定性,或许将成为梁靖崑需要重视的问题。
此外,国乒男队队长马龙也遭遇到华裔名将邱党的挑战。成都世乒赛上,二人曾有过交手,彼时马龙3:1战胜对手。此番再度交锋,这位欧洲直板新星显得更加放松。双方苦战至决胜局,经验更丰富的马龙惊险过关。
图为陈梦在比赛中。图片来源:WTT世界乒联官方微博随着比赛打磨,各国选手对国乒的“群狼围攻”之势愈演愈烈,大家都在寻找不同的方式来撼动国乒的霸主地位,而这也需要中国队在未来提高警惕。
新老交替仍在进行
23日下午,WTT世界乒联公布了2022新乡WTT世界杯决赛男、女单打16位球员名单,国乒男、女队各有5人入围,分别为:樊振东、马龙、梁靖崑、王楚钦、林高远;孙颖莎、陈梦、王曼昱、王艺迪、陈幸同。
通过本次比赛能够看出,国乒的新老交替仍在进行中。澳门冠军赛期间,马龙度过了34岁生日,很快将迎来第20年国家队生涯。驰骋赛场多年的他依旧热爱不减,“年龄是数字也是最宝贵的经历,但绝不是继续向前的阻碍。”生日当天,他在社交媒体如是写到。
图片来源:马龙微博在一场国乒内战中,王楚钦3:2战胜了马龙。纠缠的局势中,年轻人笑到了最后。赛后,马龙的眼中满是欣慰。而在王楚钦看来,“龙队”依旧是世界范围内追分能力最强的选手。
女单半决赛中,陈幸同与伊藤美诚相遇。面对刚刚度过22岁生日的日本名将,陈幸同展现了出色状态。在适应对手发球节奏后,很快掌握比赛主动权,成功与孙颖莎会师决赛。
资料图:成都世乒赛团体赛国乒男团捧杯。 安源 摄从成都世乒赛到WTT澳门冠军赛,国乒在适应各国对手的同时也在积极调整自身状态。正如国乒男队主帅秦志戬此前所言,“我们和对手都在成长。东京奥运会后,很多队伍进入新老交替,更多年轻选手登上世界舞台,展现了一定实力。”
通过比赛历练,更多选手抓住机会展现了自己。而新老传承、良性队内竞争也是国乒一直以来的传统。“铁打的冠军”需要队员们齐心努力去捍卫,未来等待国乒的挑战还有很多,用孙颖莎的话说,“我们下个赛场见”。(完)
《三体》上线,科幻迷进入狂欢模式****** 《三体》电视剧在1月15日晚开播,这个中国科幻的最大IP千呼万唤始出来。在网上,有细节控整理出了“汪淼的幽灵倒计时”“叶文洁的红岸基地”“三体游戏”“古筝行动”等名场面出现的集数;而观众纷纷表示,“今年过年就给《三体》了”“让我脱水,快到开播”“自然选择!前进四!”……不负众望,电视剧一开播就跃升至微博热搜第一、豆瓣实时热门电视榜第一。 《三体》原著作者刘慈欣说过,想象力是人类所拥有的一种似乎只应属于神的能力,它存在的意义也远超出我们的想象。有历史学家说过,人类之所以能够超越地球上的其他物种建立文明,主要是因为我们能够在自己的大脑中创造出现实中不存在的东西。 从小说连载到电视剧开播,过去了17年,现在,我们已经处于《三体》所描述的未来时的起始时间段。文字让读者能够以100种1000种方式想象人物的一颦一笑、想象宇宙的瑰丽宏阔,而影视让大脑中的想象在眼前有了对应的所见。观众已经准备好了挑剔而渴望的目光,《三体》准备好了吗? 越真实、越接近真正的科学,就会越像《三体》 读过《三体》原著的大部分读者非常相信,小说本身已经提供了完整的结构和内容,改编再去做更多修饰是多余的。于是,主创团队请来刘慈欣参与其中,编剧田良良来来回回做了十几版剧本。在创作过程中,考虑的第一要素就是要尽可能贴近原著。 从导演杨磊到视觉导演陆贝珂,再到摄影指导,团队中很多人都是《三体》铁粉。他们认为,创作《三体》有一定挑战,因为这跟以前拍的科幻题材都不一样,所谓科幻元素或者外星人元素,并没有直接出现在画面里,只是给人一个理念,而理念,是最不好表达的。 《三体》是一部天马行空的科幻小说,但主创团队希望用极其真实的方式去展现电视剧。就像杨磊说的,“让所有东西越真实、越接近真正的科学,它就会越像《三体》”。 为了能让科幻“落地”,主创团队找了很多方法拉近观众和作品之间的距离,把深奥的科幻概念用比较容易被理解的语言来转述。比如,“宇宙闪烁”是原著中一个著名概念,剧中就用一个灯泡和一个物体之间的关系来做解释。 杨磊介绍,剧中涉及约200个场景,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红岸”到2007年的北京,时间跨度非常大。电视剧基本还原了小说中的所有场景,最初希望全部在真实的地方拍摄,但很难实现,还是有置景。 《三体》总制片人李尔云说:“普通场景是可以搭建的,但是剧中一些重要的科学场景,很难通过搭建的方式去还原,美术组认为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那放在我们面前的路就只有一条,那就是‘死磕’,用我们的专业精神和真诚,去打动科研机构。”最终,剧组等来了好消息。相关科研单位提供很大支持,在多个科学场景实现了实景拍摄,比如对撞中心、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等,这也是这些地方第一次迎来电视剧剧组。 “我们也能用特效的方法来解决,但我觉得它不真实,拍出来我不相信,所以力求所有的地方都用真的。场景的真实程度,能让演员、制作者,有一种沉浸感,可信度也会加强。”杨磊说。 “古筝行动”怎么拍? 几乎每一部科幻影视作品的特效都会尤其受到关注,做得好是赋予作品超越文字的魅力,反之亦然。《三体》的特效有两部分,一是真正拍摄中的特效,比如用纳米丝切割轮船的名场面“古筝行动”,二是《三体》游戏的部分。 杨磊说,“古筝行动”最大的麻烦是,切割之后,船要撞成什么样,没有任何一部影片或者已有资料可作参考,“船体被切割后的每一个变形都是不一样的,每一片都要单独设计,没有办法用传统电影美术的方式来完成。它不是纯粹的刚体,还会扭曲变形,这在特效行业里叫‘刚体的动力学模型’”。于是,主创团队只能用真的钢,压成片、窝成船型,然后用挤压机一片片地挤,挤完之后,再推上去焊接成一条船。 如果说“古筝行动”等段落的难点,在于需要让画面尽可能真实;而《三体》游戏本就属于虚拟场景,则需要更多想象力。 《三体》总制片人白一骢介绍,在充分评估了技术细节、时间成本和成品效果后,摄制团队一致决定用CG的(Computer Graphics的英文缩写,通过计算机软件所绘制的一切图形的总称——记者注)方式来制作。而这对演员来说,也是一次新鲜的体验和挑战。“以前对演员的要求是真听真看真感觉,但在动捕服和绿幕的包围之下,更考验演员的想象力和信念感。” 他同时透露,《三体》游戏的CG动画部分,邀请了一些同行朋友来提供面部,以作为游戏人物的面部,如郭靖宇、梁振华、马东、高亚麟、江南、唐家三少、侯鸿亮、费振翔……有兴趣的观众可以在剧中寻找这些人的面孔。 演员们也为讲好这个中国科幻故事付出努力。饰演常伟思的林永健说,这是他从艺以来遇到在台词方面最有挑战的一部剧,“这里面有很多逻辑性的东西,因为他们都是物理学家,讲话都很缜密”。饰演老年叶文洁的陈瑾说:“台词很多,也很难背,尽管我已经理解了它的意思,但如果用我自己的语言来说,还是会不太对。” 张鲁一在剧中饰演物理学家汪淼,在开拍之前,他就开始搜寻各种相关知识,尤其是物理方面的,“剧中有太多日常生活中涉及不到的专业词汇和专业用语,球状闪电、宏原子、数量级……了解很多知识的同时,也是在不断突破自己,让我对于科幻作品的认知打开了一扇门”。 科幻不能只靠刘慈欣,更不能只靠《三体》 2019年春节,同样改编自刘慈欣小说的电影《流浪地球》上映,引发观影热潮,迄今位列中国影视票房榜第五位。2023年春节,《流浪地球2》将要上映,预售票房稳居前三。观众对于科幻题材作品的热爱与科幻题材作品的质量与产量满足不了观众需求的矛盾,可能是现阶段最大的矛盾之一。 科幻不能只靠刘慈欣,更不能只靠《三体》,而科幻影视化的“落地”就更为不易。从某种程度上,中国科幻的长路依然漫漫,《三体》只是一个略显孤独的先行者。甚至有时候觉得,如果它没有得到如此大的关注,那就是中国科幻到了更好的时候。 从2006年《三体》小说第一次连载,到2016年首次公布影视化消息,相隔10年,到2023年真正开播,又过去了7年。在这7年里,我们经历过挫折与悲伤,但又同心协力向前走了很远。 “同舟共济版”预告片中讲到,“我们不知道敌人是谁、敌人什么样、敌人是怎么存在的。但是有一点,面对来自地球以外的敌人,我们所有的人,都是第一次。人类同舟共济的时刻到了”。“把我们人类看成是虫子的三体人忘了一个事实,那就是,虫子从来就没有被战胜过。”这些小说中的名句在剧中得到还原,而此时此刻再看,又多了一些感同身受。 刘慈欣一直描写宇宙的宏大神奇,描写星际探险,描写遥远世界中的生活和文明。他相信,无垠的太空仍然是人类想象力最好的取向和归宿。17年过去了,《三体》中的未来时间,已经变成了现实的时光。 “人类探索的步伐不会停止,在过去、现在、未来的每一个17年里,都将持续不断地向未知、向不确定性发起挑战。人类或许是渺小的,但坚韧和勇气,让我们在这个广阔的宇宙中成为了那个特殊的偶然。”刘慈欣说。 宇宙那么大,我们都想去看看。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 |